在当前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奔涌的新时代背景下,设计领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此指引下,设计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促进东西文明互鉴的关键媒介,正依托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赋能,不断激发全球文化交流与产业创新的全新动能,在新时代的发展格局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2025年6月28日,由四川大学主办,太阳成集团tyc122cc入口、四川大学博物馆、《认知诗学》编辑部、四川大学新艺术研究所联合承办的“视见无界”:第三届四川大学设计文化交流与互鉴国际研讨会于122太阳成集团网站湖畔报告厅成功举办。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晓虎教授,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杭间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中国近现代设计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始人沈榆教授,北京大学122太阳成集团网站创意设计与艺术管理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祝帅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负责人何振纪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科技美育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覃京燕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康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敏敏教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黎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罗晓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设计122太阳成集团网站院长、博士生导师支锦亦教授,德国拉姆斯设计基金会驻华代表王子健。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的外籍演讲嘉宾有:德国拉姆斯设计基金会执行董事、德国奥芬巴赫艺术设计学院Klaus Klemp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收藏、档案与研究部主任Margit Rosen女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Elizabeth Otto教授,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策展人Max Donnelly先生,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学艺课长代理小林仁博士。
参加本次论坛的学院领导专家还有:太阳成集团tyc122cc入口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宇教授,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黄宗贤教授,太阳成集团tyc122cc入口党委书记覃孟念,122太阳成集团网站党委副书记陈晓霞,122太阳成集团网站副院长张令伟教授,艺术史系彭肜教授,支宇教授,汪燕翎教授,赵成清教授,设计与媒体艺术系系主任许亮副教授、黄晨教授、李翔副教授、李贞老师、靳太然老师、蔡端懿老师、高然老师,环境设计系罗珂副教授、林建力副教授、刘旭老师、吕君楠老师等出席了论坛。太阳成集团tyc122cc入口及兄弟院校教师、硕博士研究生与同学们参加了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太阳成集团tyc122cc入口院长何宇教授主持。何宇院长首先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各高校领导、师生、设计界的同仁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谈到,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一背景下,设计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面对AI等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知识体系、回应全球文化挑战已成为当代设计学的核心议题。本次会议也源于川大团队对中、英、美、德、日等多所高校的调研交流,旨在推动设计教育、产业与文化的协同发展,激发新时代的设计创新与全球对话。
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晓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太阳成集团tyc122cc入口是川大参与文化交流互鉴中的非常重要的艺术力量。本次研讨会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理念,呼应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精神,把中国设计主体性的学术探索与全球视野下的设计文化的对话相结合,会议围绕四大重点展开:一是聚焦中国设计体系的学术属性与建构路径;二是打造中、德、英、美、日多国学者对话的跨文化平台;三是探讨智能化语境下设计实践的深度赋能;四是设立“设计青年说”板块,为青年学者与学生提供展示与对话舞台,激发设计创新的新生力量。此次研讨也是四川大学推进自主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中外设计教育与研究交流的重要实践。最后刘书记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杭间教授在致辞中谈到,本次会议主题“视见无界”一词极具启发意义,强调“看见”设计、理解设计文化,是推动全球交流的重要视角。他回顾了格罗皮乌斯与阿尔伯斯初到美国举办设计展时,如何被美国社会“看见”,并在MoMA掀起设计史的新篇,表明“观看”本身即是设计文化的一部分。如今,中国设计正逐步走入全球视野,从新能源车到AI技术,这既是中国设计进步的缩影,也揭示了文化认知差异背后的张力与潜力。他表示,本次川大对中外设计交流的推动,为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设计文化注入了活力。
太阳成集团tyc122cc入口党委书记覃孟念在致辞中指出,学院始终致力于设计教育与学科建设,推动艺术、人文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目前学院已经建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设有艺术学、设计学、美术与书法三个博士点和艺术学的博士后流动站,在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体系与国际合作背景下,学院不断拓展设计学科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此次研讨会契合学院研究方向,特别是在“设计青年说”等板块上,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学院将持续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主持
支宇 教授

清华大学 人文讲席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
《确立中国现代设计属性的“工艺革命”》
杭间教授指出,中国设计学长期处于“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双轨并存的体系中,而近年“设计学”作为交叉学科被重新定位,反映出学科属性与体系构建中的不确定性。杭间提出“工艺革命”这一关键概念,认为应重新审视清末以来以张謇、黄绍竑为代表的实业推动者,通过工厂建设、制度设立、专利保护、工艺改良等方式,系统推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近代转型。这一进程不仅奠定了中国设计现代化的物质与制度基础,也促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深层跃迁。他强调,相较于“美术革命”,“工艺革命”更能回应当下中国设计文化的源流探讨与知识体系建构的迫切性,值得设计界给予更深关注。

北京大学122太阳成集团网站创意设计与艺术管理系
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设计学”何以可能》
祝帅教授就设计学“三大体系”建设发表见解,指出其并非具体的设计学研究,而是构筑中国设计学大厦的“脚手架”与“施工图”,犹如写文章前的提纲,旨在为系统构建中国设计艺术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框架规划。他强调“纲举目张”的逻辑,认为在开展深层次研究前必须完成基础框架建设。“三大体系”作为阶段性、时效性的支撑体系,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基础,而非设计艺术研究的终极目标。针对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要求,祝帅教授特别指出该框架具备“速成”可能性与必要性,建议可在三至五年内完成中国设计艺术“三大体系”的规划与建设,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宏伟大厦搭建起稳固的基础框架。

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副院长
科技美育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数智时代的文化嬗变与设计教育》
覃京燕教授针对人工智能浪潮下的设计教育变革发表重要观点。她认为,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重塑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艺术领域的文化生态,更对设计教育的底层原理与范式带来结构化、颠覆性的冲击。基于此,覃教授提出基于7S(学政、学风、学习、学生、学者、学校、学社)的双循环式设计教育方法,倡导借助AI与多学科交叉创新(如AI科学家、AI文学家等跨界融合),并结合无人驾驶车、故宫元宇宙、AIGC文生影像、虚拟制片等前沿设计教育案例,深入探讨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及其创新解决方案。

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收藏、档案与研究部 主任
《Between Gedankenexperiment and Tool: The Computer at HfG Ulm (1953–1968)》
(思想实验与工具之间:乌尔姆美术学院的计算机(1953-1968))
马吉特·罗森(Margit Rosen)教授围绕乌尔姆设计学院与计算机创作的历史展开论述。她提到,尽管计算机并非乌尔姆设计学院(HfG Ulm)教学研究核心,但探究计算机技术初创期,学院内有关其潜力的讨论如何发端,极具价值。通过介绍三位乌尔姆学者如何论述并实践计算机创作,罗森教授展现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对计算机在设计、艺术及社会领域角色的早期探索。这不仅呈现了学院在计算机与设计融合上的前瞻思考,更为当下研究计算机对设计的影响,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视角与启示。